视窗
loading...

IgM和IgG结果如何解读?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6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2020年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在原有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血清学检测,作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诊断依据之一。
  由于疫情发展迅速,早期诊断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理论上,感染后1-2天即可检测到核酸。核酸检测虽是疑似患者确诊的“金标准”,但其操作繁琐、耗时长,检测结果易受标本质量、病毒感染部位及表达量等众多因素影响,因而核酸单项检测不能满足疫情期间对疑似病例快速筛查的要求。血清特异性抗体是诊断病毒感染的另一关键证据。
  什么是血清学监测?
  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防御,其中最早产生的是特异性抗体IgM,随后产生IgG抗体。
  而血清学检测便是通过对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的存在及含量检测,来间接判断病毒的感染情况。
  关于抗体检测的物质IgM和IgG
  IgM和IgG均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根据其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IgG、IgA、IgM、IgD、IgE。
  IgG是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在IgM接近消失时,IgG的含量达到高峰,并在血中持续较长时间。当数月乃至数年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最初原抗体量稍有下降,可能是由于一部分原有抗体被再次进入的抗原所结合,从而暂时降低了抗体含量,但短期内抗体含量迅速增加,可能比原来抗体含量高数倍至数十倍,以IgG为主,在体内持续时间也长,IgM很少增加。
  本次疫情中,我们通过对COVID-19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病毒侵入人体后,14天左右可检测到IgM,21天左右可检测到IgG。虽然IgM与IgG同属于免疫球蛋白,有何区别,我们从含量、产生时间及对临床诊断作用等方面对二者区别做归纳:
  关于血清检测结果的解读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血清检测,结果解读如下:
  IgM(-)IgG(-),未感染病毒;
  IgM(-)IgG(+),提示为既往感染者,体内病毒已被清除;
  IgM(+)IgG(+),提示为恢复期患者,体内IgM(+)含量尚未低至检测下限;
  IgM(+)IgG(-),须考虑的因素:是否由于患者的其他疾病,或服用的某些药物,引起IgM(+)抗体的假阳性,这也是核酸检测相对于血清抗体检测的一个优势。
  抗体协同核酸检测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辅助诊断和快速筛查,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抗体检测窗口期问题,以及抗体试剂不同方法、不同厂家的灵敏度、特异度不一,在临床诊断中,不能单纯的依据抗体血清学结果进行判读。

上一篇:有抗体就能除病毒?一文读懂抗体的利与弊

下一篇:远离病毒 儿童居家和外出这样做